报刊社的用稿时间 ——对当代出版业的散记杂说之二

日期:2024-08-09 15:00:53 浏览:

因为已经近20年没有写稿子,我与报刊社自然不会有什么来往。以前是手写,20225月初敲电脑再次写稿子时,我才慢慢与报刊社有了一点联系,而且是艰难曲折的联系。

现在投稿多是直接投至报刊社邮箱里就可以了,需要信件邮寄的已经寥寥无几,真是方便极了。因为多年没有投稿,我自然是没有报刊社的投稿邮箱,问了两三位以前的文友,他们因忙于生计,无暇写稿子,也没有投稿邮箱。我只好通过电脑与手机寻找报刊社的邮箱,结果多是假的或老的,自然是很难投稿成功。

在当年底,我订阅了三家2023年出版的杂志,都是月刊,才有了三家杂志社的邮箱。这三家刊物是我早先长期拜读过的,一份是国家级的综合文学杂志,一份是国家级的时政杂志,一份是以杂记杂谈为主的刊物。我以前爱写杂文,也可以说是杂谈或随笔,比较信任这三家期刊,自然就从写杂文与散文入手。我没有陡然投稿,而是详细阅读,反复研究,才试着投了几次,接到的电子回复大致是“请自留底稿,三个月接不到用稿通知,可自行处理。”

稿子要等三个月,还与20年之前一样,我所写的杂感随笔多是时间比较急,我就转而专心写散文,等数篇散文写好,再去翻阅杂志,才发现自己的稿子写得太短,这三种杂志所发的散文长的有1万多字,短的也在3千字左右。我真是孤陋寡闻,已经落伍,跟不上时代了。

关于散文长短的问题,我这里不想多说,与本文主旨没有多大的关系。只强调一点,历史上一代代著名文豪所写的广义散文名篇多是文字不多,我们近现代的鲁迅、茅盾、巴金、老舍、朱自清、胡适、冰心、萧红等名家的散文也多是以短文为主,就是稍晚一些的的现当代名家汪曾祺、季羡林、刘白羽、秦牧、杨朔、吴伯萧、贾平凹、毕淑敏等所写散文也长不到哪里去,就是台湾的现当代作家席慕蓉、余光中、林清玄、三毛也多以短散文为主。现在是快节奏的社会,散文更不应该长了,而实际上是散文越来越长,似乎不长就不是好散文,能长得绕地球几圈才行。我攀不起高枝,只好与我崇拜的那家国家级综合文学月刊告别,另寻知音,另求伯乐。

2023年底,我改为订报纸与散文期刊。报纸是《新安晚报》,我试着投几次稿子,竟然连着被选用三篇,我非常感激,终于有省级以上的报刊认可我,增加了我写作下去的信心。而那份散文月刊也是以刊发长篇散文为主,所发短文并不多。

试问: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里,长篇散文还有多大的市场?读者会买账吗?据说现在的不少文学杂志已岌岌可危,仅仅是市场的原因吗?物竞天择,适者生存。适什么?怎么适?就靠传说的相互关照、相互利用、相互提携吗?我前些天从手机里偶尔看到了数个文坛丑闻,吓出一身冷汗,但愿不是真的。为什么《读者》《故事会》《小说月报》等文学杂志,广大读者还比较乐意订阅?值得我们的编辑们思考,尤其是值得高高在上的总编与主编们好好思索一下。不过,我是刚有的《读者(原创版)》的投稿邮箱,其它的另外两个暂时还没有找得着。也许是我订阅杂志太少之故,那我总不能订阅成百上千的文学报刊呀,况且我也没有那个经济实力。

再回头说用稿时间,都进入二十一世纪了,不少期刊依然是守着三个月不变,再加上刊登时间至少需要小半年。这种几乎是百年不变的规矩,是不是太裹足不前了呢?难道是一种不能更改的规矩吗?就真的不能向前提为一个月吗?我前两天给一家应该是每周出四期的报纸投一篇稿子,自动回复是要等两个月。真的需要这么长的等待时间吗?几乎是同一时间,我给江南一家月刊社,也可能是双月刊,投去一篇稿子,第三天就恢复说我的稿子已经通过初审,请耐心等一个月。两家对比,报纸要等两个月,刊物只需等一个月,这说明了什么呢?有的报刊社守着不当的陈旧规矩就不可以改一下吗?当然,这也恰恰说明有的报刊社,包括我前面提到的《新安晚报》已经与时俱进,我们的好多报刊社应该向这些可能还不是太多的报刊社看齐,提高审稿速度,更好地服务作者与读者。

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投稿,一般是一周至一个月就可以被采用,不能采用的稿子大多会退回来或写回信告知,而且稿费也寄得及时。我在一地级城市的中学教书,有时该地区报的工作人员还直接去单位,把稿费亲自送到我的手里。稿费虽然不多,可我心里暖呼呼的,更增添了我写作下去的动力。后来,由于主观与客观原因,我停笔多年。现在想来,我真是后悔不已,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时光,也错过了文学文化界的大好时期。这个“大好时期”是指当年的报刊社与出版社更合理更高效,也更人性化。

最后,真心希望我们的出版单位要心里真正装着读者与作者,时时刻刻心里装着人民。果真心系老百姓,我所遇到的这些情况一定会有很大很好的改观,我们的文学与我的文化才能更接地气,才能做到百花齐放,才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时代与人民。

写至这里,我心里诚惶诚恐,出版单位与编辑们应该不会封杀我这个小人物吧?俗话说“大人不记小人过”。我不只过是两个手指头就可以捏死的一只小蚂蚁,请各路编辑大家高抬贵手,放我一码。在此,我先真心实意地谢谢众位编辑大人。

老话讲“天无绝人之路”,“西方不亮东方亮”。正因为我坚信这一点,才有了写作下去的胆量与决心。至于写作能力,我会尽心尽力地争取提升上去,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声,更好地赞美我们的时代,也更好地提出发自肺腑的中肯意见。(刘春来)

 

作者:刘春来,在公开发行的报刊及网络等媒体,发表散文、小说、杂文等近60篇,出版散文集一部。另有6部散文集、1部小说集和2部电影剧本、1部节目剧,加上其他稿子,共约110万字,待出版、待拍摄或待修改。)

 

            编辑:傅友君


支付宝转账赞助

支付宝扫一扫赞助

微信转账赞助

微信扫一扫赞助